【失效分析】汽车下摆臂断裂失效

06月,07,2024 | 浏览次数:4694


      01.测试背景

      汽车下摆臂在超强坏路试验中发生断裂,路试里程:2.6PH1(相当于37440km)。客户送检失效样品进行检测分析,以期找出失效原因。
       02.样品信息
       下摆臂基体材质为SAPH440,表面处理为电泳处理。
图1-断裂下摆臂图片
图1-断裂下摆臂图片

      03.试验方案

分析流程 测试项目 测试设备
断口表面形貌观察
宏观形貌观察 3D显微镜
微观形貌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
截面观察及成分分析
抛光态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

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

+EDS(能谱仪)、金相显

微镜

金相组织分析
材质分析 化学成分测试 火花原子光谱仪
硬度分析 硬度测试 维氏硬度计
结果 结果分析 /

       04.测试结果分析
       4.1 | 宏观形貌观察

       断裂位置位于大轴套筒与侧壁连接处,裂纹源位于侧壁外翻边边缘(A区域),该区域锈蚀较严重,可观察到贝壳纹,为疲劳断裂特征;B区域锈蚀相对较轻,为扩展区;C区域较为新鲜,无锈蚀现象,为瞬断区。

样品宏观形貌观察

       4.2| 微观形貌观察
       裂纹源A区域表面磨损严重,裂纹源位置可观察到明显裂纹;扩展区B区域,磨损也较严重,可观察明显的扩展台阶;瞬断区C区域可观察到一些撕裂韧窝,为韧性断裂。
图3-下摆臂断口微观形貌图
图3-下摆臂断口微观形貌图

        4.3 | 抛光态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
       从裂纹源位置下0.2mm处的切片照片可观察到一条裂纹,裂纹内物质成分C、O含量较高,疑似含有表面电泳层成分,说明该处裂纹在电泳前已存在;摆臂基体中并无较大的气孔或夹杂物存在。
图4-抛光态形貌图
图4-抛光态形貌图

       4.4|金相组织分析(裂纹源A位置)
       a区域可观察到明显的流线,晶粒变形明显,推测该裂纹位置可能为毛刺在机加工过程中被压致侧边;摆臂上边缘处组织(b区域)与基体组织存在明显差异,其组织为索氏体+铁素体,逐渐过渡为铁素体+珠光体,推测边缘位置可能受热,如切割或加工热影响;摆臂基体(C区域)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+少量片层状珠光体。
图5-腐蚀态形貌图
图5-腐蚀态形貌图
       4.5 | 化学成分测试

       断裂下摆臂的基体化学成分符合SAPH440的规格要求。

       表2-下摆臂成分结果表Unit:wt%

测试点及规格 C Si Mn P S Alt Fe
下摆臂 0.042 0.049 0.962 0.012 0.002 ≥0.010 余量

SAPH440

(Q-BQB310-2019)

≤0.21 ≤0.30 ≤1.60 ≤0.025 ≤0.020 ≥0.010 /

       4.6 | 硬度测试
       下摆臂边缘(位置1)硬度远高于基体(位置2)硬度。

       表3-下摆臂硬度结果表

位置 1 2
HV0.3 359 188

备注:所给硬度值均为三点测量结果之平均值
图6-下摆臂硬度测试位置示意图
图6-下摆臂硬度测试位置示意图

       05.分析讨论

       1.下摆臂样品为疲劳断裂,裂纹源位于大轴套筒外翻边边缘。

       2.下摆臂边缘处组织与基体组织存在明显差异,其组织为索氏体+铁素体,逐渐过渡为铁素体+珠光体,边缘处硬度也远高于基体,推测边缘位置可能受热,如切割或机加工热影响。
       3.下摆臂样品裂纹源下方截面金相可观察到明显的晶粒流线,说明该位置为顶端毛刺在加工过程中被压向侧边。
       4.下摆臂样品基体中并无较大的气孔或夹杂物存在,化学成分符合SAPH440的规格要求。
       06.结论
       下摆臂样品在加工过程中外翻边的毛刺被压入侧边,形成一条缝隙。在车载试验过程中的交变应力作用下,在缝隙位置形成应力集中,进而产生裂纹并不断扩展,最终导致断裂。
       07.改善建议

       建议供应商加强汽车下摆臂电泳前品质管控,改善生产加工工艺,减少表面毛刺、翻边等缺陷的产生。

       推荐阅读:

       汽车材料及零部件检测 

       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

      【失效分析】汽车应急电源漏电分析

       2025年第二十一届能力验证活动邀请函

       电子行业材料显微分析技术线下研讨会邀请函

扫码关注“优尔鸿信检测”抖音、视频及公众号等官方账号

官微
视频号